2024.1.26只此青绿repo

2024.1.26 杭州大剧院
『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

去前,刷到不少好评与恶评,看到票根上红色文化相关字样心里一紧。好在结果是完全没有politics渗透的,纯粹的青绿,『只此』青绿。
杭州首场,好卡司好音乐配好剧,于是有了这样一场难得的视听盛宴。远超预期,仿佛一场梦一样久久不能平静。回过神来发现这是我写过最长的repo。

先说说优点吧。

舞美

私以为青绿最美之处。除了服装配色本身,莫过于出色的舞美编排。虽然实际剧情“青绿”的时长只是部分,但整体设计可圈可点。
先驳一下网络上争议颇多的部分。
首先是定格太多、动作简单。
个人总体观感良好。青绿总体的基调就是柔美风格的,其它古典舞中常出现的描绘皇宫/战争类大排场的群舞风格、配色反而不合。虽然青绿队形编排不足,很多场景都仅寥寥数人在转盘上转圈,确实有可以更多发挥的地方(比如群舞的时候多加入希孟与他们互动的戏份),但中国画的动静留白观念倒也在这种编排里融合的恰到好处。
所以这部剧一楼的座位好于二楼。一般舞蹈类为了俯瞰队形我会特意买二楼前排而非一楼后排,不过青绿弱化队形而重平视角度的画面。庆幸买了一楼,二楼可能会觉得舞美体验没那么好(以及杭大的二楼本来就楼高栏杆高且坡缓hhh)
然后是转盘的运用。
双子星固定套路,确实有优有劣,但我认为在此总体利大于弊。主要是因为转盘对于“青绿”的配合描绘效果极佳,这个放在下面青绿的部分说。
然后是转场,演员躲在屏幕后就可以实现更替,三块屏交错放有时空多视角,配合灯光,产生了太多恰到好处的丝滑转场了。
其它优点在于三块弧形屏障配合转盘的应用。三块屏幕,升起来做画卷,放地上做房屋墙壁,转场的时候做遮蔽道具,可谓物尽其用但典范。美中不足的是,原本可以同时把屏障作为历史与现实的交隔,作为展卷人与希孟之间“实体化的障壁”,然后展卷人走入历史刚好可以强化一个“穿梭”的过程,而剧中的互动穿梭私以为有些混乱。
以及对于“舞美简单”的呼应。虽然简单的动作定格有静物之美留白之美,但太多了也难免呆板。在转盘上转一轮有种视线移动感,动静结合这就有了。但是一直使用转盘的固定套路到最后确实另一种呆板了hh
当然弱化队形也有可能是转盘对于使用导致的,不见得是本身队形弱所以用了转盘,这互为因果。
所以后期转盘快看腻了的时候,适当地加大队形重排效果明显更好。
以及有几幕展卷人和希孟各自的桌子就那么转着,两张桌子挡住了舞台,对台中央的舞蹈产生了不小的割裂感。为什么这时候不趁转到屏幕后方时撤道具呢?

再说说最出圈的,那莫过于“青绿”本身。
人体姿态、舞蹈动作展现山石青绿之美的艺术形式非常新奇。下腰颔首之间,山水独绝之姿彰显得淋漓尽致。欣赏时心中顿悟这就是人与自然天人相合的美丽,结束后看到场刊对《入画》的评述“此画,与天地众人共绘,往来者,但见青绿足矣”,再叹见此青绿,人生无憾。
上半场青绿没什么戏份,只有一个人小幅度动作与随着转盘转圈。精彩的群舞部分在下半场。下半场第一幕,先是静止的、小幅度齐整的柔美动作,依次定格在转盘上来回。
倏地,暗色的打光转亮。霎时间,转盘停止,队形变换,强大力度、控制感的群舞与刚才形成了鲜明对比。甩水袖的动作,有力而又克制,沉稳而又蹁跹。只剩青绿色在眼前翻飞,交织,流转。
造化钟神秀,月涌大江流。
刚柔并济,兼载万物,这就是山,这就是水!
此时转盘作用再显。配合舞台下方的雾气,摇曳飘然的裙裾,仙境莫过如此。
旋转之中,圆圈队形在交错,那便是山水无尽的绵延。动作在更迭,山自有其高低错落,亦仿佛山自有其秉性风骨。这种步移景换之感将转盘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
那是流动之美——山不是一成不变的凝滞静止、呆板笨重的重复相似,而是鲜活灵动的变幻莫测,生机盎然的历古弥新。
我仿佛于行舟之上,“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不觉复前行千里,轻舟已过万重山,而纵山水变换,青绿依然,不知何所穷,不知何所尽。而此刻只愿,永无山穷水尽时。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山川如是,青绿如是。

直到最后一章,也是最精彩一章——《入画》。
最后身着青绿色衣衫的舞者靠在暗黄色的背景屏幕上,构成千里江山图的瞬间与之后的定格,美到失语。大概是一种,看到历经种种工序,无数匠人共同努力,集希孟自身之才华,将这『天地众人共绘』之作化为了永恒的璀璨,的无尽感叹与震撼吧。这永恒定格在画上,舞台上,每个观众的心中。我绞尽脑汁找词句描述这种感觉,还是语无伦次。我本该用极尽妍丽又温婉的辞藻描述它的,怎么都觉得匹配不上,有些超越语言的东西真的只可意会吧。大抵以后再看到类似的中式古典美,我会说『就如青绿的入画一般』来形容吧,或许这种场景适合成为形容词本身。
除了青绿,问石一章的石头也是把山舞活了。服装非常出色,那种褶子配上合适的姿态动作,太像真的石头的,最后舞动起来,真有种岩石沐天地之华人杰地灵而生的感觉。

毫无争议的优秀舞美部分,还有希孟本身。
是舞者张翰成就了青绿的王希孟这一角色,也是这一角色成就了舞者本身,一声声『张希孟』岂非浪得虚名(当然刘沛然也很好!开到B卡的uu不用担心,青绿剧组上台的演员都很优秀)
历史上对王希孟的描写只寥寥数语,纸缝间窥见的,仅仅是他十八岁时半年作完千里江山,而后英年早逝。
只此青绿对希孟的人物刻画堪称一绝。他是才华横溢的天才画师,也是衣袂飘飘的翩然少年。张翰对希孟的演绎更是卓绝,举手投足、衣袖舒展间满溢的少年气自信张扬,作画时喜虑悟讶的各种神态活灵活现。更不用提时而仰卧,抱头转膝的自在与顽皮,谢幕时候各种从高到低的挥手。盈然可爱,灵气自足。这是真的把历史人物在再创作中演活了啊。

打光

必须夸赞这部剧的光影道具配合效果。写一些印象特别深的场景吧。

《问篆》,展卷人手中火光一挥 满屏印章亮起;《唱丝》光影暗去后,浣丝织女们的婀娜剪影定格,地上涟漪荡漾,希孟在雨中起舞,这便是中国古典美的意境吧,入诗入画,画作亦如诗;《寻石》的立体山框架下,赭石色掉上点缀着钴蓝,展卷人与寻石人左下角研磨颜料,最后演员倾倒青绿色的实体颜料的同时,满屏代表青绿色沙粒的光柱落下,这是全场最震撼我的打光;
《淬墨》墨汁挥洒,转场化作漫天飞雪(只用了音效变化就实现了,太神了)
bgm符合氛围,不懂民乐创作,也没刻意听录音带(毕竟不是现场奏乐)。总体是优雅的,就不特意开一条评了。

当然,硬要挑刺也有一些缺点。

剧情

场刊概括的很好了。但是整体的剧情确实平铺直叙,缺乏情节张力。
不过《只此青绿》的定位是舞蹈诗剧、舞绘,不同于舞剧,按定义看其情节缺少开端发展矛盾高潮等等自然正常。全剧的氛围感柔和,重“展示感”,仿佛一卷缓缓铺开的画轴,展示纯粹的美。情节冲突反而像是污染之的墨渍。
但我不解的地方是,王希孟作为宫廷画家本身不会与这些匠人有太多交集,更多的是“取得材料”。希孟穿插在之间,虽然舞跳的很好看,但是情节逻辑并不自洽。不懂编排有何深意,不评价了。

主旨

为什么放在缺点呢,因为初听此剧,主观以为会聚焦描述希孟作画过程,实不尽然。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几个原料探寻部分详尽给所有匠人立传,希孟虽亦穿梭其间,然只有最后一章“作画”是希孟、青绿为主体的绘画过程。
如果不接受这个主旨设定,观感会败坏很多(一如我初印象),但全剧观完仔细想想其宣发,这倒是扣题的创作。
因为史实太少,创作希孟相关大抵全部虚构,太考验导演水平。否则全篇都只有希孟和青绿那也没意思,与其撑不够时长,这种群像式创作牺牲了神剧本的可能但求稳总不至于错。
网络上看到所谓的红色相关指集体主义劳动人民而非个人英雄主义,加上弘扬传统文化非遗宣传等等。这倒也没败好感,这算与politics无关的宣传,票上不标没人会往那个方向想罢。
这样确立了传统文化传承的主题前提而非聚焦于王希孟,这种剧情安排就是合适的。也不是没描绘青绿没作画情节,我到最后还是觉得ok(虽然私心觉得希孟与青绿的交流还是少了,应该多刻画点),网上这方面的恶评反而很多hhh

接受设定之后,全剧下来切实感受到确实古人作画原料来之不易,感受到文化之精妙纷呈,感受到这幅画背后除了希孟与山水还有无数古代匠人与现代文博工作者,画作承载的意义更为深厚了。
到结尾时候,观众们对着滚动播放全体制作人员大屏幕也不停止的鼓掌的时候,感觉这个主旨有好好传达到观众心里。届到了,真好啊。
(所以为什么放在缺点呢,仔细分析了一下好像可以算优点了hh)

展卷人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展卷人应该是与希孟的联结,是历史与未来的桥梁,是舞台与观众的桥梁。剧里的设定差强人意,虽然也有让位动容的情节,但个人认为总体需要调整(针对剧本的问题,演员本身跳的很不错)
首先,角色定位不清晰。
看场刊之前我对角色的印象:开始看穿着以及能碰这幅画觉得是研究员/博物馆员,但后期他夸张的动作、惊讶表情的编排,以及对于碾颜料并不熟悉(但研墨动作又很流畅),让我觉得他只是画的观众?最后他站在博物馆展柜边,我理解为他因为与这幅画的邂逅,最后立志努力成为了馆员?但服装没变,应该不是。最后一幕仰头站着的设定也有点呆了。
结束后看场刊,设定是故宫研究员。那问题就是各方面太夸张、太凌乱了,有好几幕穿插在“古人”之间十分突兀。

下面按自己私心重构一下这个角色。
换种思路,展卷人是研究员,也是引导者,引导观众走入画卷。但事实上在博物馆中观画时,展卷人是观众自身,引导之后展卷人应该化作观众自身但视角,让观众自己代入展卷人。既是剧情向角色又是互动向角色,一角两用。
开头部分不需要改,中间几幕应该站位在边缘为主,本幕开场时背对观众,与观众同一视角。
中间作为“体悟古人所做”,可以有穿梭交错,但不应该喧宾夺主地放中间,而是隔空做同样的舞蹈动作。展卷人本就是“我仿佛看见…..”的意味,仿佛,不是真实的穿越。共舞也不应该有太过头的交涉。
个人认为展卷人的历史交互,描绘最好的是《寻石》,利用了池座位置,在舞台左下方。展卷人的动作不熟练、挠头与古代匠人的娴熟对比,古代匠人示范下,颜料随光影倾泻。从方位到动作到情节到光影的全盘优秀。而《唱丝》这种,展卷人在舞台中央,织女中穿梭跳不同的舞蹈反而显得乱且割裂。
展卷人与希孟的交集,剧中也是有些凌乱的。应该利用场地距离、转盘隔板构造历史现实的分野。展卷人再心疼希孟,也终究不可能穿越时空干涉历史,所以怎么穿过屏障(那三个弧形板应该有更好的发挥),本身是很好的创作题材。比如一开始展卷人的场景,然后转盘把最外侧大弧转过来展卷人在弧墙外,然后退到舞台侧阴影里。希孟的场景,希孟在弧形内作画,然后转盘再转大弧过来盖住。这样墙既是房间的陈设又是历史的隔板了。两个弧交错着转几轮,希孟管自己画他自己的,展卷人在外面心疼天才做呼应动作渴望进去;最后两个弧转开到缺口,缺口打光,正对观众,然后展卷人进去,进行历史与现实的交汇。
但是展卷人再与他交汇,终究是处于两个时空的人,不可能有过多肢体接触的动作、完全同频的动作。应该有错落。所以展卷人把希孟背起来等等托举舞蹈动作逻辑上有问题,我觉得最受触动的一幕反而是
《入画》之前,展卷人与希孟对舞,互相面对着伸手却都的扑空的那一幕。历史的厚重与人物的无力感觉张力全部出来了。这种镜头多来点观感会更好的。

最后博物馆中时空对望的作揖,展卷人作为后人感谢希孟呈现了如此美的作品可以理解,希孟为什么作揖?理解为感谢有人来保护、欣赏其画作?有点怪(这不可能是画作初衷),但是为了艺术,为了弘扬继承传统文化的主旨,也不是不能理解)
,甚至错开的作揖我也感觉有些感人(我左座的小姐姐在哭,这完全不至于倒是hh)但作揖之后的相互挥手同频就有些费解且多余了。
不过最后一幕对于众人在博物馆看画的情节,虽然就是定格的动作,但是我感触好深,不知为何特别能代入自己进博物馆驻足凝视的感觉。最后这一幕也让传承性更加升华了主旨。总体还是好的。我觉得到作揖,然后投屏出画,表现观众的动作,然后所有匠人出现再聚,然后光影中定格总结就好了。

如此江山入画,如此起舞成歌,美则美矣,然小小缺憾,亦是可惜。
青绿款款,名曰『只此』,实远非此,倒也瑕不掩瑜。
去年11月repo合集里写了,『更多地带着欣赏而非批判的目光去看』,虽然我分析官能就是过度发展收不起来了,但作为观众的心态还是慢慢在转变。
现在感觉好的艺术作品倒也无需是完美的,纵丹青妙笔如《千里江山图》本身也不见得是完美的画作。观众眼中的不完美,本质依然是品评。但或许正是在这种观众们与作品本身的交互、审美体验关系产生的时候,艺术本身成为艺术的最后一步完成了。
不过除了评价作品的优劣,重要的是留下了什么。
走出剧院的我们,像最后一幕博物馆中观画的游客一样。我们会短暂地驻足欣赏,感叹感动抑或无趣不甘,但总会继续转身离开继续向前。可我记得那一幕的打光,刚好从我正后上的机器生发而出,一条白色的光带从我头顶延伸到舞台,在大屏幕上化作《千里江山图》。一楼前排的观众应该看不到这条光带,我这后排位置却刚好能体会这种神奇延伸感。仿佛江河在流淌,历史的长河亦在向前,而身为观众的我们站在此岸,望着舞台上但彼岸,路的前方。
于是我们会和舞台上像前走的人们一样,转身向前走,离开“博物馆”走入画作背后的暗处,离开剧院走入生活中新的虚无。但有些东西就像经久不息的掌声难以消散,献给滚动字幕上的所有制作人员,献给三次返场谢幕的舞者,献给画作与文博,献给文化与历史本身。就像绵延的青绿山水,永不消散。

昨夜青绿入梦来。